☘️【四張重要的影像角度測量】
骨盆傾角(pelvic tilt angle):骨盆相對於垂直方向的傾斜角度。
薦骨傾斜角(sacral slope angle):薦骨上平面相對於水平面的傾斜角度。
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angle, PI):髂骨中心到薦骨上平面中點的連線與垂直線之間的角度,反映骨盆的形態特徵。【骨盆入射角=骨盆傾角+薦骨傾斜角】
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 LL):腰椎弧度形成的內凹角度,反映腰椎的前凸程度。

☘️【骨盆前傾與腰椎前凸息息相關】
人體腰椎與薦椎骨平台連接,而薦椎則與骨盆的髂骨相連。因此,骨盆的前傾動作會直接影響腰椎的前凸程度。最重要的是,腰椎前凸角度將間接受到骨盆形態上傾斜程度、薦椎傾斜角度影響而因人而異。在下交叉症候群中,許多肌群跨越這些關節,由於肌張力不平衡,可能導致骨盆過度前傾、腰椎過度前凸。

☘️【過度前傾使骨盆入射角與腰椎前凸角度之差異變大】
人體形態上當骨盆傾斜角度與薦骨傾斜角度較大時,骨盆入射角 (PI) 也會相應增加,從而可能產生較大的腰椎前凸角度(LL),這是因人體骨盆、腰椎結構差異而所產生的形態差異。我們需要重視的是『骨盆入射角與腰椎前凸角度之差異(PI-LL)』,當此角度落差過大(大於十度),意味著腰椎前凸角度與骨盆形態上角度落差過大,容易增加腰椎不穩、腰痛或下肢症狀的風險。
骨盆入射角在一生中變化不大,但腰椎前凸角度會隨著骨盆動態前後傾而改變,為了避免PI-LL角度在不正確的站姿、坐姿下差異過大,而產生不適的症狀,在核心穩定下作出多樣性的動態骨盆控制動作對預防不適就相對重要了!

☘️【我想大聲告訴您】
雖然骨盆前傾一詞不可怕,看似影像中骨盆入射角與腰椎前凸角度度差異度數相對比較重要。然而,骨盆天生形態並非我們能夠決定的,而腰椎前凸與骨盆動作息息相關(骨盆動作將影響腰椎前凸程度),因此,隨著站姿、姿態、重心轉移及年齡的改變,學會控制自己的骨盆找到適合自己動作,從中找到舒適的腰椎姿勢與動態平衡,才是保持健康的根本之道!

張哲源 物理治療師 撰文 114/01/31